逸蓮精舍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聖嚴法師隨緣開示

2 posters

向下

聖嚴法師隨緣開示 Empty 聖嚴法師隨緣開示

發表 由 Admin 2024-02-25, 19:55

聖嚴法師 : 從美夢中醒來

 說禪法是心法,主要的意思是心中不會受到任何事情干擾。一般人總是思前想後,不斷回憶著過去,總覺得許多機會沒有好好把握,或念著曾經做過的事、發過的財、出過的鋒頭;這一生不是在悔恨,就是在陶醉之中度過。要不然就是憂慮擔心著未來會發生什麼狀況,或者事情未到,就提前高興著美夢成真。

 夢,在想象之中總是太過美好了,很多人都是生活在夢裏,對未來想象得太天真。譬如許多人在結婚之前,都會把婚姻想象得美滿快樂;而我小時候上山出家之前,就把山上想象成仙境一樣;然而,這種對於未來的憧憬,多半是有問題的。

 當我閉關修行六年出關之時,有一個小鎮中的蓮社要請我去演講,一路上有位居士陪著我。那是個滿熱鬧的小鎮,街上許多人看到來了這麼一位不認識的和尚,都會多看兩眼,這位居士於是高興的對我說:「法師,一定是老早宣傳過,說有位出關的法師要來弘法。你是剛剛修行出山的人,一定有很多人晚上準備聽你演講。」我還信以為真。可是到晚上我要演講時,只來了三、四十位聽眾,這個夢很快就破滅了。從那一次以後,我就瞭解到,凡是事情尚未發生之前,不要想象得那麼的美好、那麼的順利。

 二十多年前我在某地主持禪七,那個道場很小,只能容納二、三十位禪眾。有一次禪七結束後,大家報告心得,有好幾位禪眾一邊感恩一邊哭著說,師父是他們一生之中最重要的恩人,從此要生生世世跟著師父修行,發願生生世世不退轉。我心想:「有可能嗎?現在是聲淚俱下的感恩,沒有多久就會將我忘了,當我死的時候最多說一聲:『喔,這個老和尚死啦!』」您們不信嗎?真的是這樣!

當年那些年輕人目前還留下來跟著我修行的,已經很少了。不過發好願還是應該要發,即使是不能持久。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2
注冊日期 : 2024-02-25

https://amtf.666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聖嚴法師隨緣開示 Empty 回復: 聖嚴法師隨緣開示

發表 由 Admin 2024-02-26, 06:30

無念不是斷念
聖嚴法師

 許多人自以為懂得佛法,就拿著一知半解的常識,任意理解佛法。我最近就聽到一種很奇怪的說法,說:「佛法教人『斷念』,遇到煩惱的時候,丟開它,不去想,煩惱就沒有了。」其實佛法里根本沒有「斷念」這個名詞,我只聽說「心行處滅,言語道斷」的名句,此在佛法里說的是「無念」。所謂「無念」,是沒有妄念,沒有煩惱心,也就是「心無所住」。看到了只是看到,聽到了只是聽到,而不產生好惡。因為心裡有了好惡的分別,就會有執著,喜愛的就想佔有,討厭的就會排斥,患得患失,煩惱就來了。

 所以,用「斷念」來對付煩惱,那是什麼都不想,讓腦筋暫時休息一下,對想得很累的人來說大概有效,但絕非解決煩惱的根本之道。真要斷煩惱,是要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而不是逃避它。

 有一位詩人說:「如果生命只是一杯清水,我寧可它是一杯苦酒。」這種想法以佛法的立場來看,是相當消極悲觀的。很多人以為佛法是一種遁世的思想,跟魏晉時期竹林七賢的隱遁思想混為一談。其實,那種思想不是真正的佛法。當然,現在也有些佛教徒以為長時間打坐、讓心安靜下來,就是修行,如果是這樣想,就很容易產生厭世思想,也很容易出家。但是,佛法其實是最積極入世的。《六祖壇經》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維摩經》裡也說:「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即蓮花是出於污泥而不出於高山,在眾生煩惱之間做因緣觀想,清清楚楚的瞭解世間一切現象都是幻化,當下即空,所以,不會起煩惱。

 不過,這些道理很多人都明白,但是不會用。佛法難聞,佛法難行,倒不是佛法深奧難懂,而是一般人即使聽到了,也當它只是能說不能行的理論。其實佛法很簡單,說來說去只有幾句話,貴在能確實的做。我從小就覺得佛法很好用,所以一心弘法,信心堅定。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2
注冊日期 : 2024-02-25

https://amtf.666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聖嚴法師隨緣開示 Empty 回復: 聖嚴法師隨緣開示

發表 由 Admin 2024-02-26, 06:35

【上窮碧落下黃泉】
 聖嚴法師著

 依佛法講,不論是浮是沈,在生死或出三界,每個人都有他的前途。下地獄、入鬼界、上天堂、轉生畜類、再世為人,這也是前途啊!而且都是活路,因為進了地獄,罪報盡時,還會出來;上了天堂,福報盡時,還會下來。六道流轉,無一不是活路,不過活得苦多樂少,了無盡期而已。可見活路,未必是好路。

 能在活路之中,時時抱著前途有望的信念,不斷努力,才是真有遠景可觀。屋漏又逢連夜雨,此時,除了修葺漏屋,也當有明日天晴的希望來作安慰,那便是時時承受現在,努力於現在而期待著未來,此為最安全的活路。若對現在怨恨,又對未來失望,那雖也有前途,對一般人而言,卻是絕路而非活路了。

 有一年,我在紐約過冬,冰天雪地中,見有一隻小鳥在禪中心的後院裡,勤奮地找東西吃。有一弟子問我:「師父,這鳥整天在吃,怎麼吃不飽呢?」我說:「你不知道,牠根本沒有吃到什麼,僅是探索著是不是有東西可吃。牠沒有那麼好運,每啄一下,都能獲得滿口的食物。」

 我們人類也不例外,經常在嘗試摸索著。從嬰兒時代知道飲食可以療飢止渴開始,就會亂抓東西,塞進嘴去,能吃即吃,不能吃便吐。長大之後,為了學習謀生技能,便會將尋覓的、嘗試的觸角,一次又一次地向四面八方伸展出去,試試看能得些什麼。有些美國人來到紐約道場,目的只是看看能不能讓他們得到一點什麼;他們不知道修行佛法的路怎麼走,修行了又能有多少好處,所以要來找找看。

 閩南語稱找工作為「找頭路」,是很有道理的。頭路的意思應當是頭一條路、第一好的路,這本是標準的漢語,我的家鄉話也叫「尋頭路」。以佛法來講,三界的六趣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共為六道;出三界的四聖法界,是聲聞道、緣覺道、菩薩道、佛道。道字在英文被譯作way,是路的意思,十法界都是路,但看眾生選擇什麼路。

 路有許多種,凡是使物體活動的軌跡都是路,例如:陸路、水路、空路等。心念的活動,則是心路,是精神生活的內容,即所謂心路歷程。人在初生之時,便開始了心的活動,如有正確的方向,便走上善道,乃至聖道、佛道。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2
注冊日期 : 2024-02-25

https://amtf.666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聖嚴法師隨緣開示 Empty 回復: 聖嚴法師隨緣開示

發表 由 Admin 2024-02-26, 06:42

關於「禪病」的幾點開示
文 / 聖嚴法師

 通常人有對自己、別人、眾生和壽者四種錯誤的執著,而這四種相都源自於「我」的執著。現在,我們以一個禪作者的觀點,經由不同的禪修階段來體驗這四相的存在。並試著瞭解一個禪的修行人,有這四種相的執著時,會發生什麼問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

 這可分成三點來討論。第一點:我們來看看這四種錯誤觀念所造成的我執,是如何顯現在禪修者的行為上。第二點:我要告訴各位,一個有經驗的修行人其修行過程,和有助於人避免偏差的方法是什麼?而第三點,我們要大致說明禪修者在修行過程中應有的態度。

 已經禪修多所,並且修行有成就的人或許認為自己已經達到了pyre wisdom的程度,達到我執已破、入涅盤的境界。其實,一個人要是認為自己已經開悟了,一定是還沒有開悟。這種人還有我執;有一人開悟的「我」,這是我執的明證。

 悟不是目標、不是感覺,也不是可以達到的境界。悟如果是這些的話,就是有形有限,因此還是虛幻的。要是把悟看作目標,並有個「我」得到悟境和利益,那麼離智慧還很遠。

 聽完我說的話,你或許會認為你懂。可是一個初學的人很難理解這些經驗所帶來的喜悅。

 假設經過長時間的修行之後,你體驗到「無我寂滅」的感覺,這時候,你的內心狂喜不禁,你可能會感嘆:「真的破我執,入涅盤了。」但是你果真進入涅盤了嗎?既然還有入涅盤的我存在,那麼最高的境界就還沒達到。但是這種體驗的震撼太大,連有經驗的修行人都可能受騙。

 剛才說的這段話是第一個例子,說明錯誤的我執所產生的偏差。現在來看看第二個例子。

 假設一個人修到我執、法執皆破的境界,他會感到完全放鬆、無拘無束、天人合一,而不在乎天己的關係,因為他的我執已經沒有了。他的境界不是喜悅,而是自在;他不會示歡跳躍、大叫涅盤已成。但是不管修行人自己認為已經得到了什麼,這種情形還是有我執。

 達到這種境界的人,一旦從境界中出來,他可能揚言他瞭解涅盤,他已經見到了佛的法身,他已經得到了究竟圓滿的智慧。如果你的靜坐功夫比不上他而反駁說:「少講廢話,你只是在鬼混。」他極可能辯贏你,因為這修行人往往很執著他的成就;你不信他,他就會很懊惱。他可能會回答說:「你沒有過我這種經驗,所以你不懂。」

 更糟的是,旁邊也許正好有人自認為對涅盤的瞭解以及自己的修行成就與經典所言完全吻合,從而肯定這位修行人的話。這個旁觀者可能會說,因為他也經歷過類似這位修行人的經驗,所以,人可以肯定這些經驗的正確性。第一個修行人聽了一定很高興,認為支持他的論調的人,才是真道友也。

 據說入了涅盤就放得下,很自在。這位修行人聽到贊美就高興,被罵就懊惱,這算什麼自在?他的涅盤似乎大有問題。或許這位修行人聽到這個結論的時候會這樣回答:「我對褒貶的反應縱然不同,但這不是為了自己,既然我的我執已破,我實在一點都不在乎。不過,為了維護佛法的尊嚴,我譴責違反佛法的人,贊揚佛法的人。」

 我們還能怎麼說?要評估這種人的成就就是不可能的。重要的是,如果因為得了這種境界就認為「哇噻!我已證涅盤、破我執、入佛智啦!」那麼他就沒有入涅盤。涅盤、輪回、時間,都如夢般消失才是入涅盤;無樂無悲、心中定靜才是入涅盤。

 說悟也是夢,或許聽起來很怪。瞭解輪回也許比較簡單。但是要說兩個一樣的是幻的話,那麼修行人所走的,無疑是一段無奈的歷程,因為他拚命地要擺脫一場夢,為的只是步入另一場夢。其實,悟本身不是夢,悟的概念、悟的成就才是真正的夢。所以輪回中的眾生活在夢中,這個夢里悟的觀念,事實上不過是一個執著的對象而已。一旦真正悟了,悟就不再是夢,悟就不在存在。真正開悟的時候,悟就消失了。

 修行人就好比一人攀登琉璃山的人,山又陡又滑。登山的人打著赤腳,而更糟的是,滿山都上了油,所以他每次奮力爬上去就滑下來。

 他鍥而不捨地爬,爬到筋疲力盡,倒下來睡。睡醒以後,山都不見了。他發現他所做的努力只不過是場夢,根本沒有必要爬,也沒有進步可得。但是在夢里,確實有一座山,而修行人如果在夢中沒有盡力去做這不可能的事——爬上那座山——他無法夢醒。
 
 因此修行佛法的時候,必須想辦法脫離輪回證到涅盤(因為這是不可能的事,因為兩個都是虛幻)。如果在修行過程中你體會到這種開悟的境界,要記住,這還是夢。

 到目前為止,我們談到的是那些我執的存在,自認為已經開悟的人,我們第三個例子,要檢討相反、但同樣是錯誤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的修行人說他對於褒貶、俗事,什麼自己的修行,都毫不動心,因為他瞭解沒有涅盤,也沒有一個可以涅盤的我,並且世界只不過是毫無意義的夢幻泡影。這種觀點相當糟糕,而對於修行人來說,可能比前面所說的兩種誤解還更危險。

 在前兩種誤解的情境下,修行人死後也許可以到因修禪定而抵達的各層天去。但是第三種修行人的誤解卻引誘他停止修行。即使他繼續修行,也可能有福氣進入無色界。可是如果他認為一切都是假的,所以一切都不重要,而中止修行的話,死後就會墮入畜生道,無法進入天、人兩道。他的墮落是因為愚痴。

 大家不要以為這三種錯誤都是稀見少有的(精進的修行人很容易遇到上述的境界)。因此,你可以瞭解一個師父有多重要,他能引導學生避開這些陷阱。沒有這麼一位嚮導,修行人雖然自信修的是佛法,卻很容易走偏。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2
注冊日期 : 2024-02-25

https://amtf.666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聖嚴法師隨緣開示 Empty 回復: 聖嚴法師隨緣開示

發表 由 逸蓮 2024-02-27, 07:01

聖嚴法師:大智慧過生活

01
想要是一種痛苦的事
需要是一種快樂的事
想要和需要僅僅是一線之隔,有時候想要的,往往不是真的需要。
的確,我想要很多東西,可是再仔細考慮一下,就不見得非要不可了。想要的東西得到了是很快樂,而要不到卻很痛苦。比如說:我需要一頂帽子,也買了一頂帽子,這不是累贅。但是如果我看了人家的帽子都想要,一頂一頂的買,那麼我就要想辦法來保存這些帽子、照顧這些帽子,這就是累贅了。
所以想要是一種痛苦的事,需要是一種快樂的事。需要並不是罪惡,想要可能也不是罪惡。如果說我想要,要到了以後,我同時也把它分享給需要的人,這是他人的需要,不是我的需要。我當然可以想要,但必須在該要、能要的前提之下。什麼是該要?也就是理所當然的,應該得到的、份內的。比如說:你的薪水。是不是能要?有很多人不考慮自己的能力、自己的職位,還有整個大環境的因緣。不許可我要我還在要,這是一樁非常痛苦的事。

02
慾望取捨
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我們講人的問題,就是想要的太多,需要的並不是很多。
如果想要的太多就會造成貪得無饜,而自己就變成了物質的奴隸,掉進痛苦的深淵里去。我舉一個例子:曾經有一個太太帶了很多錢去逛百貨公司,她看到這個也想要,看到那個也想要,衣服、化妝品她樣樣都要。她想一想之後,因為曾經聽到師父講過,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結果她一樣東西也沒有買,拿著錢就回家了。後來她把錢拿來做功德、做好事。她現在更高興,因為第一她心裡沒有了負擔,第二她做了好事,也覺得高興。

03
處事四態度
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遇到事情的時候,特別是比較嚴重問題的時候,我通常用四個態度或者四個層次來處理。第一個就是面對它;第二個接受它;第三個處理它;第四個放下它。這個很好用。
任何問題發生的時候,特別是嚴重的問題、困擾的問題,逃避是沒有用的,所以面對它是最好的。然後你面對它的時候,你要接受它。你不接受它,這個問題還是在那裡。
接受它以後,如果你用方法來處理,能夠處理的當然是非常好。但如果是不能處理的,你面對它的時候,這就是處理了。你接受它的時候也就等於是處理。然後可能你覺得非常懊惱,心裡面忿忿不平,老是心裡邊掛著那件事,很痛苦。這時候你走不下去了,但另外一條路來了, 那就應該放下。所以任何事情發生以後,你處理了就把它給放下。

04
欣賞別人的成就是感動,也叫做見賢思齊。
我們不會欣賞他人的成就,自己就不會感動,就變成妒忌人家。看到人家得到了榮譽,得到了光榮或者是成就,還會酸溜溜地說:沒什麼了不起。這種人是最沒有出息的。
如果經常能夠欣賞人家的成就,贊嘆人家的成就,看到人家的光榮,看到人家的好事,覺得好感動,心想這個人真是了不起,能夠這般努力,完成了這樣好的成果,那真是好啊!這個叫見賢思齊。
我們贊嘆人的時候,自己也希望能夠向他學習,還有我們贊嘆人、欣賞人的時候,也影響其它的人來欣賞值得我們感動的事、或者感動的人。這對於生活環境來講,對自己,對當事人,以及對周遭的人都是正面的。

05
心靈環保就是慈悲心
我講的心靈環保是從自己做起。心靈環保並不是期待你要做,他要做,所有的人都要做。而是說我自己要做,自己如果沒有想要做,只是希望人家做﹐這一定是落空的。
我常常反省自己是否能夠提供更多的東西給人,而不是從別人那裡取得什麼東西。心靈環保就是慈悲心,這是非常重要的。所謂慈悲心,就是如何讓人家得到福利、得到平安、得到歡喜,這就是心靈環保。心靈環保是由我們自己做起,那麼環境會因為我們自己的心是清淨的、平安的、快樂的、歡喜的,而受到我們的影響,也變成了清淨、安定、平安。


逸蓮
Admin

文章數 : 8
注冊日期 : 2024-02-25

回頂端 向下

聖嚴法師隨緣開示 Empty 回復: 聖嚴法師隨緣開示

發表 由 逸蓮 2024-02-27, 07:35

找到幸福的起點 - 知足是幸福的起點
聖嚴法師

  幸福是每個人都希望得到的,但在追求的過程中,有多少人漏失了唾手可得的幸福?又有多少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很多人窮盡一生的心力追求幸福,換來的卻只是白髮蒼蒼和一聲聲的唏噓,這都是因為他們不明白幸福的真諦。

  雖然財富、健康、名位、權勢都是一般人所喜愛的,但這些並不等於幸福。幸福的真諦應該是「平安就是福」,能不能夠平安雖然和外在環境有關係,但是決定性的關鍵,還是在於主觀的自我心態—如果自己的心態能平安、知足,就是幸福;如果不知足,要獲得幸福就很難。

  真正的知足是「多也知足,少也知足,沒有也知足」,這是平安常樂的基本條件。不過,「多也知足」還容易理解,「少也知足」和「沒有也知足」就很難體會了。一般人大概會覺得納悶:「東西都不夠用了,要怎麼知足呢?更何況當什麼都沒有時,講知足不是很奇怪嗎?」

  其實,東西多不一定就能滿足,因為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是真正、絕對的多,所有的「多」都是透過相對、比較而來的。而且,即使真的擁有很多,既不可能永恆不變,也不可能永遠維持正面的成長。所以,當「有」的時候就應該知足,至於「少」或「沒有」也是一樣,因為「少」或「沒有」都可能是「有」的開始。

  因此,無論將來「有」或「沒有」,都一樣要努力,不要和別人比較、不要和過去比較、也不要和未來比較。只要活著,就要憑自己的心力來做事,如果做錯了事,就要懂得懺悔、反省;如果做得不夠好,就要繼續努力把它做好、力求完美,以求不愧於天、地及自己的良心,這就叫做「知足」。

  我常常向弟子們講一個比喻:「不知足的人就像生活在米缸裡的老鼠,不知道自己的身邊都是可以吃的米,卻在米缸裡撒尿、拉屎,把米缸弄髒了,才又跳出去找東西吃。不但身在福中不知福,還糟蹋了自己的福報。」例如,雖然在禪堂裡有很好的環境供大家修行,還有老師指導修行方法,但是很多人仍然想著:「這個方法不好、這個修行場地很差、我的身體很不舒服……」,用這些藉口來拖延自己的修行,不就像是米缸裡的老鼠嗎?

  因為缺乏感恩、知足的心,得到利益以後不但不會滿足,而且還會嫌棄別人把不要的東西送給他們,這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此外,我們也要常常想到,自己的福報是從過去生中帶來的。所以,這一生要好好的惜福、培福,不要糟蹋了自己的福報。

  一個真正知足的人,能夠瞭解「進退自如」的道理。退的時候,他不會怨天尤人,也不會認為是老天瞎了眼、自己生不逢時;進的時候,他則會心懷感謝地想:「如果不是我過去修來的福報,就是別人對我太好了。因為得到許多人的幫助,我現在才能這麼順利,無論得多、得少我都很感激。」

  所以,一個人如果不培福、惜福,卻老是在享福,福報就會愈來愈少,幸福的日子總有結束的一天。一個懂得知足、惜福、培福的人,當遭逢逆境時不會抱怨,在一帆風順時則懂得感謝,無論何時何地都感到心滿意足,才是個真正幸福的人。

逸蓮
Admin

文章數 : 8
注冊日期 : 2024-02-25

回頂端 向下

聖嚴法師隨緣開示 Empty 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發表 由 逸蓮 2024-03-01, 05:42

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文:聖嚴法師

 有一句話說「恩將仇報」,一般人往往記怨不記恩,能夠記住的恩情總是比怨恨來得少,就如俗諺所說:「人心不足蛇吞象。」別人對你好一點,你會希望他能對你更好一些;或是別人已經借你錢,卻還覺得不夠多,反過來嫌別人小氣。

 如果有這種想法,便是不知感恩圖報的人,只希望別人付出,不想回饋,而且還貪求無厭。不僅怨恨不給自己好處的人,甚至也會怨恨幫助過自己的人,而不知道感恩。這種心態多半認為,別人對你的照顧是應該的,所以父母、兄弟姊妹對你好也是理所當然的,甚至認為別人幫助你可以得到快樂,所以他們對你好也是正常的。以至於一旦別人的態度稍微不好,就心生怨恨。

 一個不懂感恩的人,對世界上任何人、任何事都會怨恨。晴天時他會埋怨:「太陽這麼大,是不是要熱死我,為什麼不是雨天呢?」雨天時則又發牢騷:「這麼冷,怎麼不出太陽呢?」即使四季如春,還是會埋怨節氣不分明。這種人對天氣、對環境、對人都不滿意,在這個世界上,好像沒有一個人、一件事是他需要感激的,總是處在怨恨的情緒之中。

 所以,忘恩負義的人永遠不會滿足,永遠都在怨恨別人。因此,我們應該盡量避免怨恨心生起;怨恨心生起以後,也要想方法予以化解,才不會影響內心的平靜。

 消除怨恨最佳的方法,就是多從感恩的角度來看人和事。人不可能離開萬物獨自生存,因此生活在天地之間,包括吃一口飯、喝一口水,甚至於呼吸一口空氣,都要感恩。能夠如此,怨恨心就會減少,甚至於冰消瓦解。

 一個人滿不滿足、快不快樂,並不在於他擁有多少,或是別人如何對待他,關鍵在於自己心裡的感覺,以及看待事情的角度。佛經說:「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世間萬法都是由心念所產生的,如果我們能感恩、知足,生活就會滿足。即使已經一無所有,但如果對喝一口水、吃一口飯,甚至呼吸一口空氣,都覺得滿意,認為應該感謝的話,便能天天都活在快樂的世界裡了。

逸蓮
Admin

文章數 : 8
注冊日期 : 2024-02-25

回頂端 向下

聖嚴法師隨緣開示 Empty 回復: 聖嚴法師隨緣開示

發表 由 逸蓮 2024-03-01, 05:45

感同身受,就能放下執著
聖嚴法師

 凡人都有七情六欲,當我們剛陷入七情六欲的泥淖裡時,都會覺得很甜蜜、很美好,但最後一定苦不堪言。《四十二章經》中說:「財色之於人,譬如小兒貪刀 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意思是說,受財色所誘惑的人,就像用舌頭在刀口上舔蜜一樣,雖然嚐到一時的甜頭,結果舌頭卻被割掉了。

 所以,我們一定要小心,不能夠一看到美好的事物就受不了誘惑,如果能有這樣的警覺心,就能為自己減少很多麻煩、煩惱和痛苦。例如,某位女孩已經有一個 要好的男朋友,但是當另外一位英俊聰明、體貼多金的男孩出現時,她又心動而捨不得放棄原來那位。像這樣腳踏兩條船,就是在玩愛情遊戲,這比玩火更可怕!如 果她心裡能夠有所警覺,知道這樣下去,不但會引起自己與別人的困擾,甚至可能會把彼此的性命送掉,就能在鑄成大錯之前,趕緊懸崖勒馬。如果沒有這種警覺 心,明明知道有問題,卻還自我安慰:「也許不會出問題,反正船到橋頭自然直,管他會有什麼後果。」一旦存著這種心態,就無法抗拒自己的欲念了。

 所以,在誘惑當前時,我們可以選擇遠離,或是轉變自己的觀念,只要能夠保持警覺心,就能調和理性和感性,而避免被七情六欲的執著所苦。不過,如果只是 不斷地告訴自己要遠離誘惑,通常還是不容易徹底做到,這是因為沒有充分感受到問題與自己的生命息息相關。因此,除了糾正觀念,隨時隨地保持警覺、自我提醒 之外,我們還需要具備「感同身受」的胸懷。

 曾經有一則新聞提到,美國的牛肉大多是從南美洲進口,巴西熱帶雨林的農夫為了蓄養牛隻,便將雨林砍掉,改種植大片牧草,但如此一來卻破壞了大氣層,危 害整個地球的生態環境。有一位年僅十三歲的美國小孩,在報紙上看到這則報導以後,便毅然決定不再吃牛肉、漢堡等。他的父親認為大家都在吃牛肉,他一個人不 吃是沒用的,熱帶雨林還是一樣會被破壞,這個孩子卻堅定地回答:「少了我一個人吃牛肉,牛肉就會少消耗一點,就可以多保留一棵樹,所以我絕對不吃!」

 這個小孩果真從此以後就不再吃牛肉,因為他覺得自己的行為和整個地球環境息息相關,所以他能夠貫徹自己的決心。像這樣感受到自己與其他人的生命息息相關的迫切性,就是「感同身受」,這種感受能夠幫助我們興起進一步改變自我的動力。

 所以,當七情六欲的誘惑出現時,除了隨時隨地保持警覺心,用正確的觀念來糾正自己,還要用心感受自己與萬物是息息相關的生命共同體。如此一來,就會發 現,一旦順從自己的欲望,會對自己及他人造成多大的傷害,也就不會讓自己陷入欲望的泥淖裡。只要我們依循佛法的智慧,就能減少七情六欲所引起的煩惱,輕鬆 自在地過生活。

逸蓮
Admin

文章數 : 8
注冊日期 : 2024-02-25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